(科學新知) 第六次絕種(mass extinction)+全球20%動物臨消失

第六次絕種

科學期刊「自然」(Nature )今天發佈的1篇研究報告指出,人類可能已引發地球史上已知的第6次物種大滅絕(mass extinction)。最新的絕種威脅是出於人為,引發原因包括棲息地喪失、對陸上和水中動物過度捕殺、細菌、病毒和引入外來物種的蔓延,以及因燃燒石化燃料 產生溫室效應氣體所導致的氣候變遷。來自化石的證據顯示,在過去的「5大」(Big Five)物種滅絕中,動物物種至少有75%被消滅。

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)的古生物學家,以全球哺乳動物種類為指標,檢視當今生物多樣性。在人類于約500年前開始大規模擴張以前,哺乳動物絕種的情況很罕見, 平均每100萬年只有2個物種消失。

不過過去5個世紀來,5570種哺乳動物中,至少有80種被消滅,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明顯的禍害警訊。研究人員巴諾斯基(Anthony Barnosky)表示:「即使是把『大絕種』的定義設下高標,現代物種滅絕的速度看來和過去的大絕種類似。」

科學期刊「自然」發布的1篇研究報告指出,人類可能已引發地球史上已知的第6次物種大滅絕(mass extinction)。(法新社提供)巴諾斯基表示,假設這些物種消滅,生物多樣性流失繼續不受限制,那麼第6次大絕種可能在短短3到22個世紀內來臨。

已經滅絕的恐鳥
和以往所有的大絕種相比,這次算是相當快速。擔任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(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)館長的法國生物學家巴夫(Gilles Boeuf)表示,2002年首次有人提出最新1次大絕種的問題。

「不過照事情發生的速度,在本世紀結束前,我們很可能消滅其中半數的生物多樣性,尤其是在熱帶森林和珊瑚礁地區。」地球在過去五億四千萬年間發生過五次物 種大滅絕,這些滅絕一次次將地球生物推向絕境。據二日發表在最新一期「自然」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,人類可能已引發了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。棲地減少、過度 獵捕、外來物種…主要禍因

不同於以往五次大滅絕主要肇因于天然事件,這份報告指出,這場新威脅是由棲息地減少、過度獵捕、過度捕魚、細菌與病毒及外來物種的散播,以及化石溫室氣體等人為因素造成。 化石證據顯示,在過去五次大滅絕中,至少七十五%的動物物種消失殆盡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古生物學家以全球的哺乳類動物為衡量指標,檢視當前的生物多樣性狀態。

在距今約五百年的人類大擴張之前,哺乳類物種滅絕的情況很少發生,平均一百萬年只有兩個物種絕種,但過去五世紀以來,五千五百七十種哺乳類中,已有八十種從地球消失,為生物多樣性受到危害提供明顯警訊。

研究人員巴諾斯基說:「即使把界定『大滅絕』的門檻提高之後,當代的物種滅絕速率看起來也與大滅絕不相上下」。世界自然保育聯盟(IUCN)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對於「極度瀕危」及「正受威脅」的哺乳類未來展望,也支援了前述看法。

巴諾斯基指出,假設在這些物種完全滅絕、以及生物多樣性持續減少的情況未受節制下,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可能在短短參至二十二世紀內就降臨。相較于先前幾乎每一次大滅絕,這種速度非常快。

過去五次大滅絕中,其中四次都是以數十萬至數百萬年的規模展開,最突如其來的大滅絕發生在距今約六千五百萬年,多數科學家認為,當時一顆彗星或隕石落在今天的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附近,終結包括恐龍在內的地球約七十六%物種,並揭開哺乳動物在地球上繁榮興盛的序幕。

前述研究報告的執筆人承認,該研究仍有待補強的部份。他們坦言,相關化石紀錄仍相當不完整、以哺乳動物作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指標也稱不上完美,仍有待進一 步研究才能證實他們的疑慮。不過他們認為這項研究的估計已屬保守,並警告,一旦發生大規模物種滅絕,由於新物種的演化通常數十萬年,生物多樣性可能要時數 百萬年才能恢復。

第六次絕種1
第六次絕種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